翘首先贤王冶秋


孙桂廷

记得13岁时问过我初中老师:“您最崇拜的文人是谁?”

“鲁迅。”回答只有两个字,却使我受用一生。

这种启蒙,促我开始读鲁迅。而在鲁迅的通信集里,有数以十计的信件是写给王冶秋的。那时王冶秋的名字,至少在我那柔嫩的小脑袋瓜里,已少有记忆了。

2008年春,鲁东大学发文,公布了校庆五十周年筹备办公室,我被任命为副主任,负责《校史》和《校友风采录》的编写。就在李清山校长立马要签字向全社会公布五十年校庆的公告时,我郑重其事地找到他申明“不能因为我校在1958年由莱阳师范升格为大专,就可以无视其前面差不多三十年的办学史。莱阳乡师在胶东办学史上非常厚重,不仅涌现出十多位共和国将军、部长,而且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声名显赫的大师,如老舍、何其芳、臧克家、吴伯箫、王衷一,甚至有鲁迅的挚友王冶秋,这些厚重的历史是一份不可多得也是不可再生的无形资产,如果硬是把它丢掉,非要决定校史从1958年开始写,我只能辞职不干,我不能愧对历史,遭后人责骂”。校长一看我这“鲁迅”劲儿,也就同意我的意见,先由我带人调查,然后再向党委汇报。很快,“五十”年校庆活动被取消。

两年后的2010年十月,鲁东大学80年校庆大会如愿举行,校史里始得陈列王冶秋等诸位先贤的名字和简介。

有记载,王冶秋1935年初来学校执教,但离开时间不详,据分析是在1936年下半年鲁迅逝世后才离开的。他在莱阳乡师期间,除教学外,还开始筹划撰写《鲁迅先生序跋集》。1936年夏,王冶秋把书稿从莱阳寄达鲁迅。甚至他还写信给鲁迅,介绍本校毕业生宫明山找鲁迅帮忙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找一份工作。直至鲁迅逝世前的一个月,尽管鲁迅已经病入膏肓,但还是给王冶秋回信讲序跋集稿件的事。1936年十月,学校召开鲁迅逝世纪念大会,并集会介绍鲁迅,抑或缺不了王冶秋的身影。

按说,鲁迅比王冶秋年长28岁,是地道的忘年交,但鲁迅一直称呼其为“冶秋兄”,可见王冶秋这位文学青年在大文豪鲁迅眼中算是重量级。

有学生回忆,王冶秋在校执教期间,主要讲授国文。他不仅知识渊博,且平日近人。他关心学生成长,深受学生爱戴。在教学过程中,他把鲁迅的好多作品如《黄花节的纪念》、《兔和猫》等作为教材,传播进步思想,指引学生走上革命道路。他无疑也是学生救亡运动的引领者。因为有一个需要大家都了解的理由是,王冶秋早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秘书、霍邱县委书记并参加了一个李大钊旗下的公开组织。

1927年四月,当他熟悉的李大钊等二十多位共产党人被绞杀后,他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暴动计划组织了200多人的侦缉队并自任队长,后遭围捕。不久,著名左翼作家台静农在未名社刊物《莽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昨夜》,描写了一个逃脱追捕的年轻人,也就是那个19岁的革命青年叫“秋”的,原型就是王冶秋。也因此,秋的形象鼓舞了很多热血青年,以至于素不相识的一位漂亮女大学生高履芳,因为仰慕小说的主人公秋,一路追寻到秋本人,真真的与王冶秋缔结良缘,这是后话。这也不难理解,就在那些年,王冶秋也成为鲁迅所期许支持的《未名社》成员和后来的“左盟”成员,尽管他是当时年龄最小的“半拉小伙子”。

王冶秋在鲁迅逝世后出版了《民元前的鲁迅先生》以及刊发《<阿Q正传>读书随笔》、《五四时代的鲁迅先生》等,在全国影响至深,有的文章被推崇之为范文。至于他的小说及其它著作如何引人入胜,这里不再赘述。

离开莱阳乡师后的四十年代初叶,王冶秋被冯玉祥聘为他的国文教员兼秘书,是周恩来派往隐蔽战线做情报工作的大员之一,而且三十几岁的王冶秋在担任国民党少将高参后,更有利于做地下工作。1947年中秋节,中共电台被军统破获,王冶秋在其卫兵掩护下脱险,经吴晗帮助回到解放区。

北平解放后,王冶秋一直从事国家文物保护工作,及至就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他在年轻时曾两次蹲过大狱,每一次严刑拷打,他都表现出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有一次还被鞭笞200外加三壶辣椒水……信念使然,初心不改,王冶秋坚贞不屈。这也不难解释他在建国后,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他敢于立马横刀,无惧任何强势。周总理曾说“冶秋同志把文物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谁要是从他那里拿件文物,就像割他的肉一样”。李瑞环同志也曾经为王冶秋保护文物而敢于碰硬精神叹感不已。他说过:“过去搞城市建设,对王冶秋这也要保、那也要保,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的做法感到不理解,很反感。现在看来,多亏有个王冶秋!没有他当时的坚韧态度,今天北京的文物古迹早就被拆毁得差不多了”。

逝者如斯夫!

先贤王冶秋于1987年故去了,但他留下的一串串脚印,尤其他在莱阳乡师执教身影的星星点点,对鲁大人来讲,已经不再尘封,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