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耕耘不止——忆范罗宾老师的峥嵘人生
今年是鲁东大学90华诞。从莱阳二乡师、胶东公学、胶东师范、莱阳师范、莱阳师专、烟台师专、烟台师院、鲁东大学,一路走来,在90个春秋的漫长岁月中,校友如璀璨的明星,曾经和正在辉映着齐鲁和神州大地。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影响,他们的名字和事迹绝不是一部《天南地北鲁大人》所收录的百八十个鲁大名师及杰出校友所能涵盖得了的。我曾在母校就读两番,计7年之久,经历的领导和师长很多,但留有印象最深,就是在莱阳师范期间曾任校长,后来在烟台师专期间又任函授部主任的范罗宾老师。
范罗宾,原名范万年,1922年2月18日出生于栖霞市苏家店镇集后村,逝世于2000年6月22日。在他78年的生涯中,有44年在教育部门工作,加上离休后发挥余热的16年,他把毕生精力扑到了教育事业上。他的一生,堪称辉煌的一生,又是坎坷峥嵘的一生。
国难当头 步入教坛
“七七”事变后,年仅17岁的范罗宾,在烟台省立八中读书。暑假期间,他的舅父吴新之(后来成为抗日烈士)从清华大学带回《我们的队伍》(民先总部队刊)《少年漂泊者》、《新青年》及《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嘱他阅读,他读后颇受鼓舞,遂挥毫撰文,寄给烟台的《东海日报》,发表了他抗日救国的誓言。
1940年1月,栖霞抗日根据地的西小韩家完小成立,范罗宾被委任为教导主任,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教坛生涯。1941年3月,牙山解放,他又被派到东八田完小任教导主任兼学区主任。1942年暑假以后,苏家店区与招远、黄县交界处又建一所新完小——林家完小,派范罗宾去任校长。
此时正处抗战艰苦的时刻,鬼子疯狂的扫荡、骚扰,校址又离鬼子的据点(九曲、玲珑、黄城集、松山等均有鬼子的炮楼)很近,学校既要坚持上课,又要配合抗日民主政府作中心工作,如发动参军、征粮、减租减息、宣传抗日等。全校教师5人, 6个班级,学生 160余人。时局平静时,在学校上课,一有警报,老师就拉着学生、背着黑板上山,把黑板挂在树上,学生以膝盖当课桌,照样上课。有时还配合武工队组织年龄大一点的学生到玲珑金矿的外围据点(九曲)附近喊话,做挖解敌人的工作。学校与地方工作紧密配合,所以敌人对教师又怕又恨,散布出“捉一个小学教员,抵得上捉十个八路”的流言。
由于革命根据地教育的迅速发展,1944年8月,栖霞(西栖)成立一所短期师范。先在寺口的杨树泊和小刘家及苏家店的姜家流动上课,范校长从小学调入短师担任政治、数学课。1945年4月,短师课业结束,教师也随学生参军、参政,范校长被分配到栖霞抗日民主政府第一科工作。接着迎来了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
服从需要 几易岗位
范校长从政后,在政府一科分管民政优抚工作。当时胶东行署为纪念和慰籍抗日先烈,继英灵山建起革命烈士纪念塔之后,党政军干又捐款、捐粮创办了北海罗山(隶属玲珑金矿)烈士子弟工读小学,收容培养栖霞、招远、黄县(今龙口市)三县的烈士子女。
1946年3月范校长被调任校长。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北海专署专员陈耀庭亲自对范校长说:“革命烈士子女是烈士的遗孤,对他们要精心培养,把他们培养成能吃苦耐劳、有革命责任感的可靠接班人。”既然是工读小学,学校又办在矿区,自然不光是学文化,也要做工、种田。
范校长在专署和矿工委的双重领导下,组织师生半工半读,以工养学,并发扬陶行知先生的办学经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经过师生努力,达到生活自给,取得了优于全日制学校的好成绩。然而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新入学时,有些烈士子女很不适应,尤其推磨磨矿砂,很吃力,转磨圈时不少学生头晕,甚至呕吐,但不能由此止步,范校长与副校长陈士生及全体老师轮流陪着新来的学生推磨,边推边进行谈心、唱歌、知识问答等融于劳作的娱乐活动,大家谈笑风生,忘记疲劳,很快就适应了。
范校长在烈士子弟学校只任职了一年,相继调到招北教育科、专署教育科,由于他的工作积极突出,1949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月去长岛特区政府,参加了解放长岛的战斗和恢复长岛的教育卫生工作,接着又调回北海专署教育科(1950年改成莱阳专署教育科)。这期间共抓了三件事:一是为发展中等教育,帮助北海地区老革命根据地创办几处中学,先是逐县做调查,选定校址,最后制定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县际边缘处各建一校的方案(即后来的蓬莱、黄县、栖霞、招远、海阳二中五校);二是抓了农民业余教育,是冬全区青壮年参加文化学习的达40多万人,连同壮老年政治班组,共计各类学员79万余人;三是为迎接1951年全省第一届运动会,首先举行了莱阳专区运动会,并亲自带队参加省运动会,取得了总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中师6年 培育园丁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小学教师显得严重不足,做为胶东半岛的园丁摇篮——莱阳师范(原胶东师范)的招生数量一增再增,不仅招收中师和初师班,还招一年制的速师班。当时办学条件很差,校舍处处是战争的创伤。
继李国屏校长培育起的良好校风,范校长于1952年12月调莱阳师范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主持工作,继承并弘扬优良校风,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学校每天集体升降国旗,大唱革命歌曲。校园里《国际歌》、《国歌》及《歌唱祖国》的歌声,嘹亮昂扬。
这期间除了加强各基础学科及教育理论的教学以外,在三个方面更有声色:一是响应毛主席“健康第一”的号召,开展各种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的田径及篮排球、器械运动等各项活动广泛开展,有时解放军八一队还来校与校队举行友谊比赛;二是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课外文艺、美术小组活动全面开花,课余和饭后经常组织全校性的集体舞蹈活动,领导、老师和同学一起应乐而舞。课外小组编排的节目,自制的幻灯,定期在文娱晚会上演出;三是推广普通话,范校长根据中央教育部的要求,把在师范学生中推广普通话,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效果非常突出。我在莱阳师范就读期间,就是沐浴着这种活泼快乐的校风,完成了全部的学业。
莱阳师范培养的教师,遍布胶东半岛的每一所学校,凡在莱阳师范读过书的人,都难忘校歌中寄予的希望,都念念不忘一年一度检验教学成果的校庆纪念活动。礼堂里布满了学生发表的作品、介绍学子生动事迹的图片。都像种子样,一代一代传播和继承下来。
学校不仅孕育出数以万计的教师、干部,也孕育了数量可观的艺术家和作家。莱阳师范的工作引起上级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注和重视,1953年至1955年,先后有济南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全国人大常委钱昌照及省人大王祝晨、省教育厅厅长王哲等莅临学校视察并亲切指导。
1958年4月,范校长调离莱阳师范,他的朴实、平易近人,令师生无不留恋思念。
高师25年,呕心沥血
1958年,范校长经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短期培训后,调山东教育行政学院担任党委宣传委员兼政治教研室主任,肩负着培训全省中学政治教师的任务,他兢兢业业,先后培训中学政治教师100多名,充实了全省中等学校政治教师的队伍。
1959年被山东省科学院聘为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正想在哲学研究方面深入探讨时,却遇上了1959年的反右倾扩大化斗争,蒙受开除党籍、行政降三级的处分,下放劳动改造,并把家属遣返回农村,一人蒙冤,株连全家。幸在1962年落实政策,得到甄别,12月调任烟台师专函授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在他任职的三年半时间内,先后培养函授毕业生1500多人。
初来函授部时,正当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紧缺,生活艰苦,但范校长任劳任怨,勤恳工作,每当函授生寒暑假来校面授,他坚持与学员一起听课,后来情况好转,他便随授课教师,到各县的函授点巡回听课,随时总结经验,为学校的成人教育做出一定的贡献。在1960至1964年函授中文系范校长任职期间,笔者每次面授都能见到范校长在教室最后排听课的身影。
1965年7月,范校长调师专教务处担任副主任、主任,一直到1983年离休,虽然在职期间,年近花甲,但青春焕发,针对师专教育的任务和条件,他非常重视教学的基本建设,重点抓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对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他重视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为教学规范化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烟台师范学院的《校志》中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范罗宾同志为党的教育事业工作40余年,始终不渝地坚信共产主义,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即使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仍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高度的党性,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领导管理知识,他工作认真,勤恳扎实,任劳任怨,作风朴实,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他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赢得了同志们的尊敬。”
发挥余热,始终如一
范校长离休后,在校内,他应聘担任了历史系系外辅导员,继续为培养园丁发挥余热;在校外,他义务帮助烟台市教育局编写《教育志》,写出包括《教育大事记》在内的几十万字的资料。
他本身是山东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对退下教育第一线老教育工作者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非常关心。他一面在院报上撰文呼吁成立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烟台师院分会,带头发挥余热;一面身体力行,做自己所热心做的工作。他先后撰写了《园丁的摇篮——莱阳师范》、《烟台省立八中概况》、《回忆罗山烈士子弟工读学校》、《重阳话“老为”》等革命回忆录及几十首诗词,发表于《山东教育志资料》、《烟台文史资料》、《烟台党史通讯》、《烟台日报》、《烟台师院报》等报刊,还参与了《山东省教育志》及《胶东党史大事记》的编纂。
1997年6月老干部体检时,查出他患有胃癌,进入晚期。治疗期间,他积极配合,以顽强的意志坚持锻炼,他想争取更多的时间,做完自己还没有做完的工作。由于这种精神支柱, 1999年澳门回归时,他还参加了全国99位著名书法家“50米书法长卷《千寿谱》”的创作活动,当他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播报后,十分欣慰。
2000年6月20日上午,范校长从病房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回家,指点着把他多年写的书稿找出来,嘱咐子女交给教育主管部门;将他珍藏多年的历史文献捐献给学校图书馆,了却了他最后的一码心事。6月22日晚21时28分范校长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他的一言一行是鲁大精神的诠释与体现,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他的学生和晚辈们前进!
作者简介:张荣起,山东乳山人,193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1951年2月至1964年1月就读于莱阳师范初师部三级一班,1960年10月至1964年10月就读于烟台师专中文系。栖霞一中中学高级语文教师。1995年7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