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史回眸 > 正文

第六章 走向正规的烟台师范专科学校(1977年8月—1983年12月)



20B24

第一节 重建学校秩序

“文革”结束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1976年10月开始,学校一方面不断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及其对学校造成的恶劣影响,从思想上进一步清除“极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从1977年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后,充实、纯洁干部队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快学校基本建设,整顿学校秩序。经过艰苦工作,学校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办好社会主义高等师范教育的轨道上来,为学校在新时期的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1977年8月,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废除原来的推荐制,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原则。同年11月,山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出台《山东省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12月下旬,学校实际录取77级新生436人。1978年3月5日,新生入学报到,其中中文86人,政史39人,英语75人,数学79人,化学78人,物理79人。此后,学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至1983年,已有在校生1376人。

二、军工宣队撤离学校

军工宣队(“解放军、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于1967年7月党中央号召“复课闹革命”期间进驻学校,至1977年11月撤离,前后达10年之久,其成员担任学校和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要领导职务。军工宣队进校之初,红卫兵组织迅速衰落,对解决学校严重的派性冲突、结束混乱局面等一些老大难问题有所帮助。但因其成员对教育工作和进驻单位的业务工作不熟悉,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执行的主要是左倾政治方针和路线。文革结束后,军工宣队已不适合继续留在学校。

1977年11月6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工宣队问题的请示报告》,工宣队“已经完成特定情况下的特殊任务”,批准全部撤出学校。根据这一精神,11月18日,军工宣队撤离学校。军工宣队撤离带给学校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学校的干部队伍发生“人荒”,原来军工宣队成员担任的领导岗位全部空缺。6个系中5个没有配齐正副书记和正副主任,有的系甚至只有1名书记、1名副主任。学校急需建设一支适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工作的干部队伍。

三、充实和调整学校各级领导班子

1978年4月,中共烟台地委任命徐学善同志为学校党委书记。7月15日,烟台地委公布,史远伟同志任校长。9月,校党委请示烟台地委组织部调整学校机构,撤销校革命委员会办公室、政治处,增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人民武装部、校长办公室、人事处。9月15日,“烟台师专革命委员会”印章废止,“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印章启用。

1979年2月17日,经烟台市人民武装部批准,学校设立武装部。5月23日,校党委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纪律检查委员会”。次年8月20日,校党委决定成立“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工会委员会”。学校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

1983年7月9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烟台师专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徐学善同志作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 全面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烟台师专委员会,徐学善、宋箫平、孟繁融、王锡湖、郐修泉、佘荣福、窦锡发、刘凤鸣、于文书为党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烟台师专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徐学善为党委书记,孟繁融为党委副书记。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烟台师专纪律检查委员会,吕玉成、邢钦文、邹吉君、王旭东、邹香娥为纪委委员。这是我校建校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会议的胜利召开,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在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命题,指出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同年4月22日至5月16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又强调指出,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采取适当措施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要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要积极地在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邓小平的讲话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全校广大教职工。学校党委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在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思想上重视,政治上信任。1978年,校党委在整党整风工作中,批判“四人帮”将教师诬蔑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谬论,明确广大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提出要理直气壮地依赖教师抓智育,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好,切实纠正知识分子学非所用的问题。

1978年至1980年间,校党委对在“文化大革命”间受过触及、做过错误处理的13名老知识分子,进行了认真的复查工作,纠正了加在他们身上的错误结论,使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在组织上,学校重点在教师队伍中发展党员,1979—1980年两年间发展5名教师入党。1983年4月,数学系杨鸣岐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0月,张承先当选为烟台市第六届政协副主席;同年,宋萧平当选为中共烟台市委委员;王冰彦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二)选拔知识分子进领导班子,使他们在工作中有职、有权、有责。正常的教学秩序恢复以来,学校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内行的教学领导力量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先后选拔了12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学人员进校系两级领导班子。教务主任、各系主任及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均由讲师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担任,充实并加强了教学业务部门的力量。

(三)在技术职称上大力支持。校党委指出,对于在教学、科研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并按时根据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情况给予评定晋级,努力培养出自己的教授、副教授。

学校于1978年恢复职称评定工作,4月28日,校党委公布12名教师晋升为讲师。10月30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批准,张承先、刘菩按同志任副教授,这是学校历史上的首批副教授。1979年1月11日,学校公布40名教师晋升为讲师。1980年2月1日,校党委公布24名教师晋升讲师。同年9月29日,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校党委公布魏远、王冰彦、宋萧平、赵晋升、赵曙光5名同志任副教授。12月27日,学校再次晋升11名教师为讲师。此后学校的职称评定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至1983年,学校已有专任教师218人,其中讲师111人,副教授8人,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四)在业务上大力培养提高。1978年1月,教务处出台《关于加强师资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系列举措。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举办业务培训班,安排教师每周有三天半的时间进行业务进修。由本校老教师讲课,系统地加深、加宽中青年教师的知识面。仅1978—1979学年,全校共开设不同类型的业务进修班7个,进修人数达96名,占当时教师总数的60﹪。二是组织教师外出培训进修,仅1978—1979年上学期全校就派出19名教师外出进修。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从师资业务素质上保障了学校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

(五)在生活上关心照顾。1978年12月,学校在校外动工建设教工宿舍楼,缓解了知识分子的住房困难问题。1980年,学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指示精神,对15名高、中级知识分子的家属户口办理了“农转非”。同时还给讲师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配齐了书架、写字台或偏几,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大为改善。

这一时期,政治安定、宽松,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有条不紊地落实,知识分子受到社会的尊重,广大教师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他们决心把“文化大革命”中损失的时间夺回来,积极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成为党在新时期学校办学的依靠力量。

五、加快学校基本建设,保障学校快速发展

1977年6月,根据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参照教育部《1978—1985年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案)》的要求,山东省革委教育局编制了《1978—1985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草稿)》。该《发展规划》要求山东省内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快发展速度,1978年至1985年间,确保在校生规模每年保持25.4﹪的增长速度,分解给学校的年增长速度为20.3﹪。

面临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学校的基本建设却困难重重,任务艰巨。此时学校面临着校舍紧张,课桌、椅凳、床铺严重短缺,伙房、餐桌短缺,教工住房紧张等困难。

1978年11月12日,学校向山东省革委教育局提出《关于扩建校舍征用土地的请示报告》,要求增建校行政办公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教职工住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79年12月28日学校收回原已征用的、后由上世回尧大队耕种的土地18.7亩,修建田径场。1980年10月10日,学校编制了一份指导未来学校建设的《基本任务建设设计计划书》。1981年3月31日,学校成立基本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1983年12月,征用烟台酱油厂新建厂址的70亩土地,为学校向北区扩建奠定了基础。从1977年到1983年,学校先后建设锅炉房、7号宿舍楼、校外教工宿舍楼、图书办公楼、9号宿舍楼、学生二食堂和10号宿舍楼等建筑。至1983年,学校已建成校舍45万平方米,教学、办公用房基本能满足需要,5300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藏书31万册,全校仪器设备总值90.8万元。

较快的校园基本建设从物质上保障了新时期学校的快速发展。1979年,学校增设体育系,当年招收首届专科生39人,学制2年。1980年6月2日,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史专业从80级开始恢复3年制。至1983年,学校已有7个系,教职工500人,其中专任教师226人,学生1376人,在规模上领先省内其他师范专科学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