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本科师范教育的快速发展(1990年1月—1998年6月)
在这一时期,本科师范教育迅速发展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专科培养层次渐次成为学校教育培养的辅助成分。学校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逐步理顺关系,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可以说,1990年到1998年的9年时间,是学校本科师范教育大发展的时期,为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本科教育
一、师资队伍建设
1990年9月,学校制定了《一九九〇——二〇〇〇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规划指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通过引进和培训等手段,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
1992年6月,学校制定了《关于引进博士生的暂行规定》,对引进博士生的范围、要求、步骤、政策、服务期限等作出了规定。
1994年,学校制定了《省校两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与管理办法》,为建设一支合理的学科梯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尽快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持。
到1998年,学校有专任教师597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168人,高级职称占36.5%;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7人,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65人,占专任教师的36%;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5%。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更趋科学、合理,有力地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实力的稳步提升。
二、教学改革
1990年结合烟台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学校进行了“构建‘扎实、开放、灵活’的专业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实践探索,突破了一个专业一种培养模式的旧框框,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合格初中教师的成功之路,对烟台教育实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1990年,学校为加强大学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关于加强计算机应用课教学的意见》;开设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创造了条件。
1991年,在政治教育专业实施“6·1·1学期制改革”,即前6个学期上完主要课程,第七学期进行顶岗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第八学期针对反馈情况开设选修课、撰写毕业论文。
1991年8月,省教委邀请8名全国著名语言学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学校研发的《现代汉语题库微机系统》进行了全面审查和测试。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在现代汉语教学领域属国内首创,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该系统运用计算机进行命题和分析,标准、客观、科学、迅速,在现代汉语教学历史上开启了先河。
1992年9月,学校出台《关于学生定线定额淘汰试读制的办法(试行)》,在92级学生中实行。这是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生管理的新尝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的积极性。
1993年,学校在本科生中实行主辅修制,即学生在主修所学专业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学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者,发给辅修专业专科毕业证书。
1995年,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优质课建设的办法》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方案》,开始了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的优质课程建设工作。
1996年3月,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确定了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培养目标、高师特点、中学实际和“三个面向”,坚持“砍、增、缩、减、改”五字方针;继续推行“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课、优化专业课、拓展教育课、强化技能课。
1997年,学校继续深化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改革的方向仍然是优化专业课,加厚基础课,强化教育理论课,重视实践技能课;密切联系中学和高师的实际,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增设文理渗透课,鼓励学科交叉。
1998年5月,学校对98级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完善。新教学计划渗透了创造性教育、素质教育及终身教育的观念,突出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大了教育实习力度,压缩了计划总学时,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
1998年,学校的教学工作以“巩固评价成果,深化教学改革”为主题,加大整改措施落实的力度,在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展成才教育,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根据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将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了基础课群、学科方向课群、系列选修课群、专题讲座课群,形成了以基础课群为基点,层层扩展,宽而不散,向纵深发展的人才培养架构。加强基础课,增设选修课,强化技能课,保证了学生学有专长;增加学科交叉课,开设全校任意选修课,重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等师范特色课,满足了学生拓展知识和发展潜能的需要,实现了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复合型基础教育师资的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科研和科技开发
1990年,学校制定了《“八五”科研规划编制纲要》、《科技拔尖人才条例》、《科技成果特别奖条例》、《中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使用和管理暂行条例》,成立了科研项目论证评议小组,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1991年2月,学校成立了师范教育研究所、汉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近现当代史史料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
1992年4月,国家教委同意成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该学会挂靠在学校。7月,省教委同意学校成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室。
1991年12月,学校召开科技工作表彰大会,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科技工作的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对20名省教委1990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者、3名院先进科技工作者、112名院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奖励。大会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
1998年5月,学校召开首届科研工作会议,出台了14个科研管理文件,制定了科研工作的奋斗目标,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
1990年,科技开发迈出了新的步伐。分析化学教研室为商检、龙口矿区化检样品,创效益11万多元,与钢管厂合作开发研制的“热轧钢润滑剂系列产品”,取得满意效果;核物理研究室与荣成海珍品育苗厂联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子辐射技术在对虾育苗及养成中的实验研究”,通过了省水产局主持的现场验收;应用数学教研室与计算机室承担了烟台钢管厂“工业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厂方拨付经费8万元;环科所与海阳县刺绣厂染线分厂签订了委托研究合同,合同金额5.8万元。
1991年,核物理研究室与东陌堂农工商总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共同开发研究推广中子辐照种鸡蛋增产技术,对方提供10万元研究经费;化学系和烟台聚氨酯公司共同开发的涤纶废丝合成增塑剂新技术,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生物系在京津地区开展的佛手瓜育苗与引种技术推广实验研究获得成功,每亩增加经济效益近2倍。
1992年,物理系研制的综合水质测试仪投入使用,年创利税达10万元; “酒精优化、新酒催陈,健身酒配制”技术,转让给山东省商河县酒厂,获转让费5万元。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KO—离子型切削液”,获转让费0.35万元;研制的“SM -B新型热轧钢管润滑剂”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烟台钢管厂年增产值100多万元。静电技术研究所围绕酒类进行研究开发,研制的一种浓香果醇酒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应用科技成果“无定形橡木陈酿白兰地”、“降压健身酒”项目向社会推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学校科研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承担的高级别科研项目逐年增加。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1991—1995年,学校教师发表的科技论文被国际引用情况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161位,在师范院校中位居第25位。1992—1998年学校科技论文被SCI、EI、ISTP收录62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复印、摘要196篇。学校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奖若干,如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哲学类二等奖等。